江南官方(中国)总部 >江南官方(中国)总部 >大学点评 >

2025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 大学点评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规则

第四章 录取规则
第十三条 凡符合生源所在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规定的报名条件的考生均可报考。
第十四条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规定(特殊专业体检及要求)。学校对录取新生的男女比例无要求。
第十五条 学生需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高考。
第十六条 学校依据教育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要求,实行学校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监督的录取体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按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根据考生考试成绩和公布的招生计划,严格按招生的有关规定进行录取。
第十七条 我校严格按教育部和各省(市、区)的相关规定执行加分优惠政策。
第十八条 学校按照理工类、文史类、艺体类分类录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按其高考改革方案相关规定进行录取。
第十九条 学校将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规定确定调档比例。若生源不足,则参加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含院校服从志愿)的录取或者按规定提取其他志愿录取。
第二十条 对江苏省普通类、艺术类进档考生的录取采用: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对江苏省外普通类、艺术类进档考生的录取采用:分数优先,遵循志愿。
第二十一条 普通类、艺术类进档考生的专业录取原则。对于进档考生,我校将采用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档考生按投档分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录取时满足其填报的第一专业。
第二十二条 专业不限制考生应试的外语语种,但学校的公共外语课只开设英语课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艺术设计(专科)文化艺术艺术设计类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科)交通运输道路运输类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类
智能机器人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跨境电子商务(专科)财经商贸电子商务类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新能源装备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电设备类
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航空装备类
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科)农林牧渔农业类
智能焊接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科)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类
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科)交通运输道路运输类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视觉传达设计(专科)文化艺术艺术设计类
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科)文化艺术艺术设计类
云计算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类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科)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类
现代物流管理(专科)财经商贸物流类
电子商务(专科)财经商贸电子商务类
市场营销(专科)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财经商贸经济贸易类
大数据与会计(专科)财经商贸财务会计类
软件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科)交通运输道路运输类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电设备类
工业互联网技术(专科)电子信息计算机类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科)能源动力与材料电力技术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装备制造自动化类
工业设计(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数控技术(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科)装备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类
环境艺术设计(专科)文化艺术艺术设计类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科)土木建筑建筑设计类
供用电技术(专科)能源动力与材料电力技术类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考填报志愿后,录取结果通常在15天到一个月内可查询,具体时间因录取批次而异。

主要批次查询时间节点

1. 本科提前批

一般为填报志愿后15天左右公布结果(最早7月中旬可查),适用于军校、公安类院校、国家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

2. 本科普通批

填报后约25天(通常7月下旬)公布,包含重点本科院校及部分热门专业。

3. 高职专科批

专科批需等待30天左右(7月下旬至8月初),而高职专科批结果多在8月中旬公布。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学校创办于1963年,原名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2002年6月独立升格,现坐落于常州科教城。2010年获批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8年获批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2019年获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2022年在“双高计划”建设中期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

树高千尺有根,江河万里有源,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60载风雨兼程,“矢志教育、技能强国”的办学梦想始终不渝。学校以“知行并进”为校训,始终坚持“一德一心、责先利后、砥砺琢磨、勇争一流”的学校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敬业 爱生 言传 身教”的教风、“谦虚 好学 严谨 创新”的学风,培养了一代代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先后获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服务贡献50强、产教融合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获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时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等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 。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模具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部、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学校聚焦智能制造技术,研制专业群与智能制造产业链对接谱系,对接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链,覆盖品牌与创意、设计与加工、集成与维护、控制与决策、经营与管理、车辆与交通等环节,开设招生专业43个,设置10大专业群,形成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其中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基固本铸魂育人。学校构建“政治引领、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执行有力”党建工作机制,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持续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建有全国样板支部1个,培育单位1个,1个党总支获评省“强基创优”培育创建单位,1个书记工作室入选常州市党员教育“3211”工程书记工作室,1个党支部获评市教育局“秋白党支部”。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全国机械行业“十三五”思想政治工作50强、江苏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教学中心地位突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创新“立德与强技目标合一、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学习与劳动项目合一,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合一、全过程”育训模式,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完善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构建了“多元主体、双线运行、三化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变革课堂学习模式、开展立体化学习评价,形成了基于项目学习的高职“全人格”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构建了“三位一体、三定协同、三赛联动”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有机融合、螺旋提升。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获国家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十四五”江苏省职业教育首批在线精品课程1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十二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1部、国家精品教材2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29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4部;“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31部、省“十四五”规划教材9部;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并全部通过教育部验收。学生先后获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9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9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大赛国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2项。

产教深度融合赋能,校企协同育人增值。学校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主动对接长三角、江苏省及常州市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中高端技术与人才需求,共建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工业中心和“共享工厂”等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行业指导、校企协同,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职教集团、江苏模具智造人才培养联盟等智能制造领域5大职教集团(联盟);内外联动、校企融通,共建智行机器人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5大产业学院;多点布局、功能集成,持续打造高水平“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博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等产教融合平台和载体。全面升级“校内智能制造产教园+校外校企合作工作站”内园外站产教合作功能,推进“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四维一体产教合作模式与创新实践,形成“内园外站、四维一体”产教融合常州新模式,建设“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产教融合六大运行机制,全面构筑校企命运共同体。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水平整体提升。学校创新“师德立基、能力固本、激励助推、引领全国”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实施“匠心师德”工程,完善建设体系;实施高端人才引培、“双师型”教师培养、“高水平团队”建设等三项计划,分类分级培育工匠型教师;实施以分类管理为核心的教师评价综合改革计划,创设“1+N”教师评价新模式;创建“4211”教师发展平台,搭建校际、校行、校企间常态化的教师高端交流学习机制。学校现有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个,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华东)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教育名师培养对象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6人,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7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双创博士”2人,江苏工匠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0人,省“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2人,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2人,省五一创新能手5人,省五一巾帼标兵1人。

平台建设树立样板,服务能力大幅跃升。学校作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形成“技术超市”服务模式,催生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建有7个科研团队、95个社会培训项目团队、28个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科技平台与地方对接,面向企业推广应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创新团队”等被教育厅认定为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立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授权专利超3000件,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获科学技术奖20余项。202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学校荣获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高校和江苏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等荣誉称号 。

国际合作不断深入,校企共创国际品牌。学校构建“四式一化”国际化范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办学格局。与境外优质大学合作,开展专升本、专升硕项目。建设10个校级外国专家工作室(4个市级、1个省级)。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一批“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获批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SGAVE)项目;入选“江苏德国高职教育合作联盟”和“江苏美国高职教育合作联盟”。创建“VI”教育资源中心,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全英文课程,63门双语课程,为南非高教部建设9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累计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700多名留学生,连续四年获得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电子商务专业、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被立项为江苏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暨人才培养基地,牵头成立长三角智能制造中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牵手“走出去”企业,联合境外高校和机构,共同构建了海外知行学院、师资培训中心、1+X推广中心、语言中心形成“四位一体”的海外对接体系。与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一带一路”国家建设8所海外学院,开展留学生分段联合培养、师资培训,共建资源,共享标准。与印尼SMK职业学校建立海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开展3D打印技术、数控编程技术、教学理念及汉语培训。成立1+X证书推广中心,在海外推广中国职业教育标准。成立“丝路华语”国际中文教学研究中心,开展国际中文教学研究、建设教学资源、开展合作交流。学校入选江苏省“郑和学院”建设单位,获得江苏省2022年度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A等次 。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报道学校办学成果,吸引了数百个国内外职教机构及兄弟院校来校交流 。

知行并进、智造未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以更创新、更国际、更包容的姿态砥砺前行,努力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常机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