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方(中国)总部 >江南官方(中国)总部 >大学点评 >

2025年合肥大学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 大学点评

合肥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合肥大学录取规则:

合肥大学录取规则

一、录取原则
1、录取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委会相关政策和规定实施。坚持公开程序、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2、所有专业的体检标准将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
3、高考外语语种非英语或德语的考生不宜报考我校非外语类专业,以免影响大学阶段的学习。
4、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原则上要求报考外语类专业的考生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10分(150分制),并需参加外语口试,且口试成绩需达到“优秀”或等级为“5”(不组织外语口试的省份除外);若当年高考个别科目考生所在省总体成绩偏低,届时我校将视生源情况适当整体调整对单科成绩的要求,同时报相关省级招生部门备案。
5、学校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分档规则: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按考生投档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满足考生的专业志愿,专业之间无分数级差,如无法满足所填报的专业志愿,考生服从专业调剂,学校将根据投档总分从高分到低分在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中进行调剂,直至录满;对于不服从专业调剂的,作退档处理。在学校第一志愿未录满的情况下接收征集志愿考生。其中对江苏省进档考生按“先分数后等级”的排序方式录取;内蒙古自治区考生录取规则按“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方式进行;综合改革省份(自治区、直辖市)选考科目要求详见相应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

合肥大学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智慧交通(本科)工学交通运输类
经济工程(本科)经济学经济学类
供应链管理(本科)管理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工学机械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工艺美术(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产品设计(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环境设计(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应用统计学(本科)理学统计学类
艺术与科技(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生物制药(本科)工学生物工程类
能源化学工程(本科)工学化工与制药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工学材料类
酒店管理(本科)管理学旅游管理类
动画(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生物工程(本科)工学生物工程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工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交通工程(本科)工学交通运输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工学化工与制药类
建筑学(本科)工学建筑类
土木工程(本科)工学土木类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网络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自动化(本科)工学自动化类
通信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工学机械类
工业设计(本科)工学机械类
车辆工程(本科)工学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工学机械类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材料类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工学材料类
环境工程(本科)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管理学旅游管理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理学数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理学数学类
应用心理学(本科)理学心理学类
英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德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朝鲜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旅游管理(本科)管理学旅游管理类
财务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物流管理(本科)管理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新闻学(本科)文学新闻传播学类
学前教育(本科)教育学教育学类
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学教育学类
投资学(本科)经济学金融学类
经济学(本科)经济学经济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
金融学(本科)经济学金融学类
会计学(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合肥大学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合肥大学录取结果一般在投档后3-10个工作日可查询,具体时间因批次审核进度、退档处理等因素有所差异。

影响录取结果查询时间的核心因素

1. 高校审核流程耗时

投档后,院校需审核考生成绩、专业要求、体检信息等档案材料,常规审核需3-5个工作日,但遇招生计划调整、专业调剂或退档争议等情况,审核周期可能延长至10天。

2. 批次类型差异

提前批:因涉及特殊招生类型(如艺术类、军校等),审核流程更复杂,通常需5-7天。

普通批次:多数院校在3-5天完成审核。

征集志愿批次:因需汇总未完成计划的院校名单,结果更新可能延迟1-2天。

3. 退档及调剂处理

考生若未服从专业调剂或被退档,需等待退档流程结束后重新进入征集志愿流程,此阶段可能额外增加1-3天等待时间。

合肥大学简介

合肥大学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由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承宗先生任首任校长,创办伊始即实行本科招生。学校实行的“适当收费、不包分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后勤社会化”办学模式,是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创举,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为合肥学院。2018年,学校整体进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11月30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合肥学院更名为合肥大学。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善思、致用”校训,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被誉为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2015年10月30日,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视察学校,李克强指出:“合肥学院30年来的发展壮大是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默克尔称赞学校是“中德近30年合作的光辉典范”。李克强宣布在学校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基金。2021年4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学校考察调研,充分肯定学校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目前,学校一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1585.56亩,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5512人,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69.9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2.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8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52.48万册、电子图书174.43万册。现有17个教学单位,涵盖工、经、管、文、理、教育、艺术7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76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个,高峰培育学科建设点2个。现有专任教师1041人,其中博士占比35.8%、高级职称占比46.49%,“双能型”占比63.2%。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0个、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拔尖人才155人。外籍教师中获“中国政府友谊奖”5人,获安徽省“黄山友谊奖”13人,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7人,学校荣誉教授中诺贝尔奖获得者3人。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是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安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首批试点建设高校、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单位。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首批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2022年,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学校领导班子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连续8年获评“优秀”等次。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是国内最早进行应用型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校。2016年,学校与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德国大陆集团合作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陆班”,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将我校经验总结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学校深入开展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实施路径,与大众集团、大陆集团等单位开展合作,实施校企“大陆班”“大众班”“轨道班”“精工班”等“双元制”合作项目,《中国教育报》头版作专题报道。学校《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被评审为A等级。2021年,学校中德“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试点示范项目立项。2022年,学校首批大众先导中心毕业生全部在大众优质就业,首届大众学院三个专业顺利开班,实现了在家门口培养“种子工程师”的目标。近5年,学校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7项、重大成就奖1项。“三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省委深改委重点培育改革案例(第一批),在全省示范推广。

学校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在2016-202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居第三名。近五年,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各类竞赛获国家级A类奖项106项、国际奖项34项。学校是全省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就业率始终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被誉为“合肥市工程师摇篮”。毕业生近70%在安徽、50%在合肥就业,为地方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学校作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激励高校,位列十所高校之首。

学校坚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创新应用服务水平。学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申报获批国内首个经济工程专业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等6个新工科专业,调整专业11个。大力推进大众学院、轨道交通、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四链”协同融合。在应用研究领域精耕细作,共同组建巢湖研究院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服务巢湖治理等区域需求,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定点帮扶工作连续6年获“好”等次。

近五年,学校科研与服务地方经费连创新高,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17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6项,获授权专利1032项,连续8年进入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2022年1—10月,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位列在皖高校第9位、合同数位列第10位。

学校助力打造改革开放新格局,持续彰显国际化办学特色。1985年,学校成为德方在中国重点援建的两所示范性应用型高校之一,至今已有38年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历史。作为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首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全省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单位、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战略合作伙伴,学校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国际教育、文化、人才交流和经济合作,积极服务全球中小企业联合会在合肥召开世界制造业大会。协助合肥市引进德国大陆马牌轮胎集团、西伟德公司等德资企业及合肥、黄山两市开展中德、中韩友城建设。累计承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15届、韩国语演讲大赛14届、长三角双元制教育国际合作研讨会2届,积极举办海外华文教师线上研习班、江淮海归高峰对接会等重要活动。

学校同德国等国及台湾地区的72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有4100余名学生赴国外友好学校学习、2100余名国外学生来校学习交流、500多个德国政府、社会团体、友好学校及企业代表团来访。学校在德国建有施特拉尔松德市孔子学院,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揭牌并为孔子学院成立三周年发来贺信。学校作为2019年度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第一批签约院校之一,顺利通过了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并获颁“教育服务质量证书”。2021年,学校与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从过去的单向留学发展到双向留学,中外合作办学进入新阶段。与上海开放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中德开放在线学习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在线学习交流平台,目前已上线158门课程,累计有32万名学生在线学习。2022年,学校成为国内除同济大学之外,第二个与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由德国与瑞士教学科研实力最强的34所应用科学大学组建)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校,对德合作取得新突破 。

新蓝图振奋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学校将始终坚持以**思想为指导,紧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党的二十大绘制的宏伟蓝图、作出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不懈走好教育创新之路、应用之路、开放之路、报国之路,为加快建设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