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方(中国)总部 >上海高考 >上海江南官方(中国)总部 >上海大学点评 >

2025年上海电力大学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 上海 大学点评

上海电力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上海电力大学录取规则:

上海电力大学录取规则

一.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秋

季统一考试)成绩录取的规则:
1.省级招办按我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数和投档
比例将报考我校的生源从高分到低分(含加分)进
行投档。具体的投档比例由我校根据各省市实际生
源情况和省级高招办的投档模式及相关政策来确
定。
2.我校专业录取采用分数优先的原则,各专业
志愿间无级差分,即按照考生高考文化投档成绩从
高分到低分依据考生专业志愿埴报顺序录取。
3.我校认可教育部和各省级招办根据教育部相
关规定给予考生的全国性加分政策。我校原则上认
可考生具备的已计入投档成绩的所有加分项中最高
分-项,且最高不超过20分。政策性加分在专业录
取时计入总分。
4.高考投档成绩相同情况:文科同分排序的科
目顺序依次为语文.外语、数学;理科同分排序的
科目顺序依次为数学、外语、语文;高考综合改革
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同分排序遵照省级招
办的同分考生排序规则执行。
5.对达到我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未进入专业志
愿,并愿意服从所有专业调剂(含中外合作专业)
且身体条件符合学校招生要求的考生,学校根据考
生投档成绩的高低依次调剂到计划未满额的专业
中。对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在所埴报专业录取
已满的情况下予以退档。
6.对于省级招办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的特殊政
策和要求,我校遵照省级招办政策和要求执行。
7.在上海市秋季高考招生录取中,上海考生的
专业调剂在考生所投档的“院校专业组”内进行。
学校将综合考察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专业
调剂录取的参考材料。
8.内蒙古专业录取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
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
二、学校生源不足时,省级招办可在同批次录
取控制分数线上,通过征集志愿后投档,投档人数
按不超过公布招生计划的缺额数:若生源仍不足,
我校可以将剩余的招生计划调配至生源充足的省市
安排录取。
三、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有关省市的录取规则和
程序以省级招办规定为准。
四、在江苏省,报考我校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
两门]选测科目的成绩等第须达到BB及以上。

上海电力大学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能源互联网工程(本科)工学电气类
能源服务工程(本科)工学能源动力类
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能源动力类
核电技术与控制工程(本科)工学自动化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信息安全(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工学能源动力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工学材料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工学电气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能源动力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工学化工与制药类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网络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软件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自动化(本科)工学自动化类
通信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工学核工程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工学仪器类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工学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工学机械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材料类
环境工程(本科)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材料化学(本科)工学材料类
应用化学(本科)理学化学类
应用物理学(本科)理学物理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理学数学类
英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物流管理(本科)管理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经济学(本科)经济学经济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
工程管理(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上海电力大学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从高考成绩公布到最终录取结果出炉,通常需要15天至1个月不等,完整录取周期可能持续40天左右。具体时长因省份、录取批次而异,考生需结合本省招生办公布的时间表主动查询。

一、各省录取时间差异较大

不同省份的高考录取日程由当地教育考试院独立安排,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

二、不同批次的录取时长不同

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各批次的时间跨度差异显著:

本科提前批:涉及军校、公费师范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通常最早启动且耗时最短。

本科批:普通本科批次因考生数量多、审核流程复杂,耗时较长。

高职(专科)批:通常在本科录取结束后进行,周期较短。

上海电力大学简介

上海电力大学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85年1月升格为本科,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四千余人,教职工一千余人。

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学校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建设,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兼有理、管、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能源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学校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1年,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0年属地化管理。学校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1985年起开始本科层次办学,2006年开始硕士层次办学,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2019年,学校获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单位。2021年,学校获批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构建“一网两侧”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高校。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59.3%。目前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等国家级人才8人,教育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人才1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等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70余人次。另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5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四有”好教师1人,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7人,上海市育才奖33人次。

学科与教学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含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共13个二级学院和40个本科专业。

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12个,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中本贯通”试点专业4个。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目前共有5个本科和2个硕士试点专业。201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年“自动化”专业、2023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共认证,标志着两个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2021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22年“信息安全”专业、202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通过ASIIN认证,并获得欧洲工程师项目(EUR-ACE)认证。拥有上海市III类高峰学科1个,IV类高峰学科2个。目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工程管理、材料与化工、翻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18年我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近两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奖2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6项。学校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项、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1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9门,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优质在线课程、示范性全英语课程43门,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139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上海市优秀教材28本、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获批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3门、上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上海课程思政示范团队7个、上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位。首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累计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累计获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项、优胜奖7项。累积获得“智慧树”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累积获得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胜奖3项。有国家级实践(实验)基地(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示范基地(中心)3个、省部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5个、校外实习基地240多个。

科学研究

学校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牵引,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及17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学校积极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构建了由上海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组成的“三中心一智库”,成立上海能源电力科创中心,全面服务于地方与行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三千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项项目、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项目、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项目、启明星项目、启明星培育(扬帆专项)、浦江人才计划、曙光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等多种类高水平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700余项;近年来,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78项,其中国家奖3项。学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入选首批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并拥有千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多篇论文入选ESI论文。

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与亚洲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推动智能电网在亚洲区域的发展。我校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主席单位。现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副主席单位。学校倡议与10所国外名校联合成立了“ADEPT国际电力高校联盟”,被推举为永久理事长单位,联盟高校有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德国科特布斯勃兰登堡工业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马来西亚国能大学、巴西坎皮纳斯大学等。2018年10月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力高校联盟”“一带一路电力产学研联盟”,与菲律宾八打雁大学、泰国苏兰拉里大学、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控股巴西CPFL公司等20多所以电力为特色的国外大学及企业合作,共商能源电力行业与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校担任名誉教授、海外名师,进行讲学及合作研究。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倡议,结合自身特色,成立“‘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分别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成立“菲律宾能源电力国际实训基地”和 “印尼能源电力国际技术培训中心”。学校举办“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高级研修班”、“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商业模拟大赛”及能源电力企业培训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电力企业及高校中取得较高声誉。

学校注重国际人才培养。与美国、英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动暑期游学、海外实习、硕士双学位等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每年均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长短期项目,且派出人数日益增多。学校目前有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孟加拉、摩洛哥、泰国、越南、刚果(布)、老挝、俄罗斯、也门等35个国家的长期留学生。

毕业生就业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全国电力人才招聘大会(上海站)等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3%以上,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近100%,学校致力于行业合作,实施了“3+1订单模式”培养模式,行业内就业率显著提高 。

发展目标

2018年6月,学校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学校“分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到 2020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综合实力、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到2025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成效初现,优势学科更加突显,主要可比性指标再上新台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加突出,办学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到2035年前后,优势学科进入一流学科行列,办成中国知名的地方高水平大学。

走进新时代,学校将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在所有上电人的共同努力下,迈步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实现新飞跃  。